從探勘新手的角度,分享自己跟隨前輩腳步,進行歷史系探勘的經過、感想、及心境
萩坂饅頭
✏️本文最後更新於 2023-10-19
(ptt搬移文)
寫這篇主要是想從一個探勘新手的角度,分享自己跟隨前輩們的腳步,紀錄探勘小白我爬山發生的經過、感想、心境、也作為成長過程的紀錄。
身為動態攝影擔當(咦?)也小小分享一些圖像/影片記錄
對詳細歷史有興趣的朋友,歡迎查看朋友在ptt上的詳細文史考察紀錄 喔!
前言
除了一直都很熱門的百岳、近幾年越來越流行的越野跑、極限單登之外,在此也分享另一種認識山、與山互動的方式–探勘,給大家參考 :)
或許以後大越野時代會變成大探勘時代也說不定?誰知道呢(笑)
台灣山岳是如此的美麗,路邊隨便一顆小山頭,背後可能就有美麗的故事與歷史,座落在一旁靜靜等待有緣人了解~
重要提醒
- 所謂探勘,可說是走地圖上沒有的路,是非常有風險的登山活動(!)
- 請千萬要審慎評估再嘗試,可以的話盡量結伴進行。
- 探勘需要綜合的技能,有些學校的山社會以探勘行程作為能力考核。
- 不求快求安全,所以體能要求不若單登嚴苛,但能走探勘的通常體能也不會差到哪
- 需能背重裝、能全程自理,且因屬於非大眾路線,地圖判讀能力不可少,
- 出發前最好能備有前人的GPX軌跡(但也不能完全相信)
好的,以上是指一般的探勘介紹。
而我跟夥伴走的探勘,通常除了喜歡去沒人的所在之外,我們也很享受了解歷史、用自己的腳步去印證歷史,俗稱歷史系(?)探勘(咦
體力、技術到位後,還要準備好心態,個人認為除了要有敬畏山林的心,也需要願意理解歷史的脈絡,才能共感前人在這裡生活的美麗與哀愁。
(是說我覺得還有很重要的是,要能忍受中級山的溼熱、爛泥以及能享受叢鑽這件事…)
萩坂饅頭是我的第三次(歷史系探勘)。
前兩次分別是佐藤-霞喀羅-養老O型
以及西拉歐卡夫尼O型
而後者正好也是太魯閣戰役的戰場路線。
相較前兩次,這次出發前有先稍微做過功課,對於要看甚麼比較有概念。
第一次寫這種類型的文章,懂得真的太少了,只能盡量記錄自己記得的東西(跟前輩相比真的寫得很淺)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然後想了解更多的話,請務必前往這裡 查看朋友的文章。
此文旨在補充一些動態記錄的照片/影片、還有個人心得 (希望以後還會繼續寫下去XD)
那以下正文開始囉~~(文長慎入!!!)
合歡越嶺道-萩版饅頭-鶯橋O型 兩天一夜探勘紀錄
- 日期:2022/04/23~24
- 人員:山霖羊登山隊6人(翰霖、逍遙、憨弟、豬姊、阿福、小m平)+新朋友小欣
背景介紹
(以下文字為摘錄且為求語句通順有稍微修改)
萩坂山、饅頭山古道為合歡越嶺古道前身,早期太魯閣族「社路」之一部,自古以來就是太魯閣人網通於西奇良社、塔比多(天祥)社間之重要通路。1914年,日本治台總督佐久間佐馬太施行「理蕃」計畫,親率軍警討伐太魯閣族各社,史稱「太魯閣事件」。日軍利用這條古道攀登饅頭山,並在山頂架設山砲陣地,轟擊下游諸社。 — 來源 1
饅頭山
標高1118M,山形呈鈍錐狀,多斷崖峭壁,立霧溪與瓦黑爾溪匯流於饅頭山東側斷稜。
萩坂山 (讀音同「秋」)
標高1279M,因山之北路有西奇良社,故又有西奇良山之別名;直至日人征伐戰役後, 為紀念其討伐軍第二守備隊司令萩野少將親臨宿紮,而更名為萩坂山沿用至今。 許多網路資料亦寫作荻(ㄉ一ˊ)坂山,應是誤植,詳細可見文末參考資料之文章2)
兩山皆源自於中央山脈主脊之畢祿山(百岳編號39),為畢祿山東稜山脈之尾端山峰, 同時也是立霧溪與瓦黑爾溪之分水嶺。
鶯橋
為於瓦黑爾溪下游,建於1921年(大正10年)。
高32公尺,長113公尺,為因應太魯閣山谷斷崖地形而架設的鐵線橋,銜接萩坂道路,取代原本危險的饅頭山警備道。
附近同期建造的鐵線橋還有魯翁橋、古白楊橋。
路線行程綜覽
可以先參考一下,對路線會比較有概念。
- 第1天從中橫公路旁登山口到紮營地(橘黃色路線)
- 第2天從紮營地先往東南去饅頭山,再去萩坂山,順時鐘繞一個O型,最後回到中橫公路上 (藍色路線)
時間軸紀錄
D1 登山口-合歡越嶺道-營地紮營-鶯橋南口
D1 登山口-合歡越嶺道-營地紮營-鶯橋南口
- 12:50 中橫公路旁登山口起登(台8線157.8處)
- 12:59 洛韶路1號舊屋
- 13:15 之字形拉繩陡下
- 13:30 切回合歡越嶺道
- 14:30 瓦黑爾溪谷(玩水曬衣服,休80分)
- 16:05 台電道宿營地
- 16:15 鶯橋
- 20:00 就寢
- 24:00 拍星空縮時
單日總結:里程2.6K、爬升72M、下降358M、總時間含休息3H29M
D2 營地-鶯橋南口-饅頭山-萩坂山-鶯橋北口-西奇良駐在所-登山口
D2 營地-鶯橋南口-饅頭山-萩坂山-鶯橋北口-西奇良駐在所-登山口
- 05:35 出發
- 05:45 溪谷
- 06:10 鶯橋南口
- 07:05 饅頭山鞍部岔
- 07:38 饅頭山 H1118M (休22分)
- 08:57 BM19基石
- 10:23 小天狗岩
- 10:40 萩坂山 H1279M (休30分)
- 11:33 回到下切點
- 12:10 接回越嶺道
- 12:18 遠眺白楊瀑布
- 12:30 回到溪底,玩水!(休30分)
- 13:09 返回營地、吃午飯、收帳
- 14:09 出發回程
- 14:11 鶯橋北口
- 14:14 西奇良駐在所(非常不明顯)
- 14:36 叢鑽結束,累!(休14分)
- 15:20 最後一段上攀
- 15:45 洛韶路1號舊屋
- 15:48 回到中橫洛韶段路邊登山口
單日總結:里程8.2K、爬升1,175M、下降869M、總時間含休息10H14M
條列式重點圖文、影像紀錄
第一天
原本一早就抵達中橫公路旁登山口,卻遭逢大雨。等了一陣見雨勢未歇,大夥開回太魯閣思考備案。(為確認疫情期間砂卡噹步道有無開放,我還用跑的穿過隧道XDD)
原本決定改去千里眼山,不過團隊成員有人提出已經接近中午此時起登太晚,於是又再開回中橫公路,決議等雨小些就出發!(意見分歧難免,好好講開就沒事了~)幸好最後還是決定走萩坂饅頭,事後看,只能說這是一個超棒的決定!(因為雨沒下多久就停了,而且直到我們第二天回到車上都沒再下過雨!)
第一天行進方向直直往前看就是饅頭山
位於鶯橋旁的鑛物課第922號基石。更:此地非鶴壽居所在地(感謝ptt版友s813141大大指正)
晚上12點左右,因為怕咳嗽聲打擾夥伴,於是帶著gopro爬出帳篷,斜躺在山壁上的平台,錄了4小時的縮時。眾人皆睡我獨醒,在靜謐的森林裡,就這樣看著遠方無聲的閃電打整晚(平台背風且天氣乾燥氣溫舒服,我只穿輕羽絨就在外待了一晚上)
第二天
換上輕裝,因為擔心過中午天氣變差,於是我們決定先前往距離比較近的饅頭山,如此一旦天氣轉差就可以趕快原路返回~(所幸接下來天氣皆好)(大部分看到的記錄會是先去撿萩坂山,逆走O型的爬升會比較少,供參)
萩坂山三角點,第一次看到三角點周遭有四方護石,爬百岳沒看到過覺得滿特別的(可能是我菜鳥爬太少吧^^")
聽逍遙大大講解歷史**(非常推薦!!一定要看)**
為了想要尋找西奇良駐在所,經歷了一段痛苦的叢鑽…(而且好像還是沒特別找到)
我自己是習慣了,但如果不想被芒草割、過敏起蕁麻疹;或是想避開蜘蛛絲、蚊蟲、甚至螞蝗的話,可能還是穿長褲長袖比較適合點^^"
心得
我喜歡身在山林的感覺,所以不管是百岳、越野跑、中級山、探勘,我都願意嘗試,因為對我來說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認識山。
山是如此的平等、美麗、與包容。
我覺得夥伴們很厲害的是,把沒走過的山徑在腦袋中具象化的能力,他們透過閱讀地圖跟歷史文獻資料把各條道路,哪裡會接到哪裡,都牢牢銘記在腦海中(我自己要實際走過才會比較有感覺)合歡越嶺道、古白楊步道、洛韶古道、萩坂道路…邊踽踽前行邊勾勒當時人們如何走在這些道路上、做些甚麼事。
而這趟下來我印象最深刻的moment,應該是當我們在饅頭山上的時候,逍遙講解時說的「當砲陣上來饅頭山之後,基本上太魯閣戰役也結束了…」伴隨著唏噓的靜默。(還沒看影片的可以往上滑喔)
當對歷史有足夠的認識與了解,看著山裡遺留下的砌石駁坎、遺跡;甚至走在百年前開鑿出來的道路,想像著前人的腳步如何前進,那一瞬間,彷彿能跟與曾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共感、甚至發生共鳴…那感覺很特別、很滿足!我想這也是(歷史系)探勘的魅力所在吧!
後記
終於寫完了!!!
其實寫這篇超級無敵累的啊啊啊!!! (光是為了路線綜覽那張圖,我必須先把GPX匯到某個可以套用魯地圖的軟體、 截圖後再用小畫家做虛線、標註圖示…)
花了不少時間整理心得,但其實也是想藉機Shout out 山霖羊
的夥伴們:
謝謝你們帶我進入中級山、探勘的世界
總之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留言詢問~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,幫我推文打個氣吧哈哈以後我會努力寫更多文的>"<
野人獻曝
最後想跟hiking版眾版友分享我自己開發的linebot: imgur網址產生器
(之前有在路跑版的文章中分享過,應該有些版友知道)
掃描QR code加入好友,或是搜尋id: @941asgao (記得要加@喔)
加入好友以後,可以直接傳送照片給機器人,請他幫你上傳到imgur,手機或電腦版的line都可以用~回傳的網址可以直接複製並貼到ptt裡,開圖沒問題!(最近還有新增縮網址功能喔)
我自己是覺得用ptt po文不是很方便,但又以身為鄉民為榮,所以才開發了這個小工具來解決自己的痛點XD
希望能幫助大家節省一點時間,可以在Hiking版上發更多優質文章,歡迎大家一起來玩玩看,有任何回饋也都很歡迎!
(本文所有圖片/縮網址皆由imgur網址產生器取得)
感謝撥冗閱讀,希望對你有幫助,任何問題或回饋都很歡迎喔!❤️
今天的M
今天的M是Mountain的M,不是自虐的M
小M平下台一鞠躬👋
附錄
開頭參考資料的 來源 :如果把這段文字拿去餵估狗,會發現網路上許多關於萩坂饅頭的記錄,說明文字幾乎都如出一轍,這篇是我能找到最早的文章記錄(2000年)。 ↩︎
同行夥伴憨弟的山林記錄 :考察的非常詳細!請多多與她交流。 在此也偷分享一下臉書社團: 中級山登山記錄站 ,相較大家常在hiking版上討論的時間、行程記錄,社團裡大家討論的是三角點、基石、文物、歷史、植物…內容豐富到會覺得是另一個世界。 ↩︎